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张 乐:将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

    中国宁波网2024-05-07 08:53:22稿源:宁波日报

  张 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一个人文明素养的高低,从小的层面看,可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作用的发挥和自身形象;从大的层面看,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因此,要将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促使大学生群体这支生力军牢固树立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带动全民族文明素养的提升。

  以课程思政为基础,融入文明素养培育全过程

  当今社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各种价值观之间相互交融交锋,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高校必须承担起育人职责,发挥其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一方面,高校应采取有效的机制和措施,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掘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知识的传授中注重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的教育,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匠精神强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意识。同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德育内涵和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文明素养。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过程中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中的育人主体作用。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不仅要在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下功夫,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师德师风上下力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和做事。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与管理人员接触。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和言谈举止,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高校的教职工都要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提升自身修养,主动承担起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职责。

  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提升文明素养培育全过程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团体中的主力军,在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生态环保、城市发展、大型赛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以高校志愿服务为抓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素养,进而促进文明素养的提升。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养成习惯、提升素养。如开展“禁烟行动”“光盘行动”等,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优秀学生典型的评选和表彰活动,用身边的典型人物教育和激励广大学生文明修身,以激励更多的优秀学生自觉参与志愿活动,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另一方面,利用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学科优势,推动全社会增强文明素养。大学生志愿者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志愿者群体,他们除了开展常规性的志愿服务,还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提供高、精、专的服务,如宁波各大高校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从学科专业出发选择社会实践主题,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宣传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宣传平台等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组建宣讲团队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加强面向全社会的理论宣传普及,在使大学生志愿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清醒认识的同时,也将高校文明素养传递到社会。

  以文化熏陶为载体,强化文明素养培育全过程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情怀、审美和素养等方面得到有效升华,只有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石,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一方面,将美育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开设相应的美育、礼仪、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将美育教育等纳入专业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抵制与摒弃当今社会中的负面影响。通过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搭建有助于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育人载体,为大学生自觉提升文明素养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通过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等营造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提升氛围,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耳濡目染,促进学生自觉树立提升文明素养的意识。同时,高校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熏陶、渗透、陶冶的作用,加强学校宣传媒体建设,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方向、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营造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