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刘华安:以高水平安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打造

    中国宁波网2024-05-08 08:29:55稿源:宁波日报

  编者按

  2004年5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议下,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月,宁波市委作出《关于建设“平安宁波”的决定》,坚定走上“大平安”建设轨道。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宁波各级党委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平安建设纳入事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持之以恒推动“平安宁波”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取得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为宁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城市提供了坚实支撑。

  刘华安

  “平安宁波”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实践成效

  1、统筹推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平安宁波”建设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平安宁波”战略决策出台后,宁波市县两级成立了建设“平安宁波”领导小组,市委、县委主要领导担任小组组长。市级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九组”并明确“平安办”工作职责,小组由80多家成员单位组成。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平安宁波”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落实平安建设主体责任。近年来,全市上下将平安作为推进“两个先行”、建设“六个之都”的重要内容,把平安建设的任务具体分解到宁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中予以落地。作为平安建设中的社会治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高水平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2020—2022年)的实施意见》和“1+X”政策体系,紧盯治理工作中的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加以改进和提升。宁波已经建成“三位一体”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实现了社区大党委全覆盖,网格100%建立党组织。

  2、多元协同,凝聚合力共建共享

  “平安宁波”中的“平安”,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党建等方方面面,相较于传统“小平安”,其领域更宽、范围更大、层次更多。20年来,宁波在平安建设中充分发动各方力量,变“政府独唱”为“社会合唱”。“平安宁波”建设实现了体制内纵向层面的“以条为主”和横向层面“以块为主”的全周期全链条的“大平安”闭环治理。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带头作用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面,全面引导带动发动,实现群防群治。积极培育基层平安建设志愿组织,让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在源头化解纠纷矛盾,真正做到矛盾抓早抓小化解于基层。创造了象山“村民说事”、宁海小微权力清单“36条”、海曙“居民议事厅”、余姚“道德银行”等一批社会治理品牌,有的被写入了中央文件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3、法治保障,除险保安夯实防线

  宁波作为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近年来通过平安建设的地方立法,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20年来,宁波不断为平安建设注入法治力量,尤其在立法层面,《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宁波市出租房安全管理条例》《宁波市养犬管理条例》《宁波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和执行,推进了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建设。市委平安办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筑牢大平安底座 构建和谐稳定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打造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10大标识性项目,不断夯实大平安底座。宁波14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17年获省“平安市”称号。

  4、智治赋能,常建常新与时俱进

  宁波作为首批中国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以智治为“放大器”,建立了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社会治理地址库、人口库和法人库,958万人口、115万法人和438万地址数据实现动态更新,形成了“市—县—镇”联动“一张图”。2024年初,宁波已实现数字化改革“152”与基层治理“141”体系贯通,形成“纵向全穿透、横向全联动、市域全统筹”的工作架构。

  “平安宁波”建设的经验启示

  “平安宁波”建设是“平安中国”建设在地方的早期实践和积极探索,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1、始终坚持政治担当不动摇,统筹抓好平安建设

  平安建设目标涵盖了政治稳定、治安良好、经济有序、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生态优良、基层稳定等各个方面和领域,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协调配合,政府、社会、人民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把平安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专门成立了建设“平安宁波”领导小组,由主要党政领导亲自挂帅,任小组组长。2004年后“平安宁波”建设一直作为“一把手”重点工程持续全面推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发展与平安两手抓、两手硬。

  2、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把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安定。宁波根据浙江省发布覆盖市县两级的“平安指数”,对各地平安建设工作开展一次“月体检”,对群众关心的治安、经济金融、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安全状况进行预警、指出问题、督促改进,全方位反映平安状况。宁波持续性常态化治理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大事,道路交通安全、社区电瓶车安全、生活设施建设、困难群众生活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3、始终坚持把基层治理作为夯实平安建设基础的重点和抓手

  市委市政府扎实贯彻落实“关键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关键在落实”的要求,总结推广“枫桥经验”“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等基层善治、以民为先的典型经验,不断创新基层平安建设的方式方法,创造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群众反映强烈的平安建设新路子,率先开展溯源治理、前端治理逐步突破性前移,努力做到风险前端不发生、终端早化解、末端不反弹。完善“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体系,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理在小,强化预警、教育、控制和调解。大力推广“互联网+治理”模式,建立大数据矛盾平台,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让群众“大平安”感受有效提升。

  4、始终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强化法治保障“平安宁波”建设

  宁波坚持立法与时俱进,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时修订、完善,同时努力把近年来平安建设实践中的成熟经验和创新做法上升为法律规范,从而为平安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在执法上宽严相济,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行为依法从重打击严惩,对较轻犯罪少捕慎诉慎押。在司法上维护公平正义,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诉求,不断提高法治公信力。在守法上以文化人,努力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全体公民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浙江省委提出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宁波正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在推动平安建设上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改革创新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城市打造。

  1、进一步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枫桥经验”的本质所在,只有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而在基层,人民群众对于矛盾和问题的识别具有天然的敏锐性,把敏锐性变成基层风险矛盾识别的能动性,就是群众路线的艰巨任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宁波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和农村人口比发生变化且构成更加复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矛盾类型多元且交织叠加形成复杂综合体,矛盾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亟待创新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法。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于萌芽。平安建设必须要有更多治理资源投入到基层、下沉到一线,守牢平安建设的前沿防线和第一道关口。

  2、进一步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是新时代推动平安建设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坚持好发展好“浦江经验”。坚持领导下访、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转变工作作风的同时,切实化解基层矛盾、破解问题,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通过“四下基层”深度变革传统科层制中的治理空间,变群众上访为领导接访,通过扁平化治理拉近干部群众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变基层治理中的“你我”为基层治理共同体中的“我们”。其次,要继续开展好“大调研大服务大调解”活动,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改革,把“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各级党委尤其是党员干部,多下到矛盾集中的村镇,发挥敢于斗争精神,敢于啃最硬的骨头,以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攻坚克难和实际解决赢得民心。

  3、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平安建设

  一是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诉源治理,在尊重群众正当维权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维权维稳良性互动。推动更多法治资源向基层下移向矛盾前端倾斜,不断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编制风险清单、分析风险诱因和发生机理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实时监测好风险,对潜在的风险早识别、早发现、早处置,防止风险演化升级。二是聚焦关键领域进行重点防治,确保重点部位安全目标达成。尤其在政治安全、社会治安、校园安全、电信网络诈骗、食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三是以法治加强制度集成,不断充实平安建设支撑体系。适时制定《宁波市平安建设条例》,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立足发展要求,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法治制度保障。

  4、坚持加强数字赋能,坚持多元共治,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

  首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成果,以数字赋能推动流程再造、模式重构、制度重塑,在项目应用建设、平台迭代升级、数据资源整合上持续发力,打造数字平安的各类应用场景,以数字化场景的应用,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领域和社会治理领域风险隐患自动识别、敏锐感知、赋能实战的能力。其次要以数据互联互通优化群众服务,让“服务端”与“群众端”无缝对接,持续推动平安建设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水平的平安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建设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让“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落实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新举措,谱写出民富、民安、民乐的美好篇章。

  (作者为市委党校公共管理部主任、研究员)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