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华建新:王阳明姚籍弟子及后学的传承流脉

    中国宁波网2024/04/09 08:36稿源:宁波日报

  华建新

  姚江作为水系源于四明山大岚夏家岭,横贯姚城东流,汇入甬江,注入东海;作为地名姚江为余姚之别称;作为明清学术思想史的专有名词,又特指王阳明及其王学门派。王学门派的肇始,迄今有文献确切记载的首位及门弟子为徐爱。王阳明晚年一次性接纳了以钱德洪为代表的70余位姚籍弟子,由此奠定了余姚作为王学重镇的地位。其后,以施邦曜、黄宗羲、姚江书院诸贤为代表的后学赓续姚江学脉,代有传人,有力地推进了清代浙东学术发展的转型。

  徐爱:王阳明及门弟子第一人

  徐爱(1487—1517),字曰仁,号横山,余姚马堰人(今地属慈溪市横河镇马堰村)。明弘治十六年(1503),徐爱成为王阳明的妹夫。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历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正德二年(1507)春,徐爱成为王阳明首位及门弟子。其在《同志考叙》一文中云:“自尊师阳明先生闻道后几年,某于丁卯春,始得以家君命执弟子礼焉。于是门下亦莫有予先者也。”丁卯即正德二年。徐爱是王门弟子名录首编人,《同志考》须公布同门,其真实性当无可置疑。“执贽”行拜师礼,这在古代是十分庄重的从师礼仪。由此观之,姚江王门的开启始于徐爱。正如黄宗羲所言:“姚江之教,自近而远,其最初学者,不过郡邑之士耳。”

  明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王阳明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适逢任祁州知州的徐爱赴京接受考核,事后升南京工部员外郎。于是,二人趁机便道归乡省亲。在归途舟中,王阳明亲授《大学》宗旨。徐爱闻阳明先生之教后,思之既久,茅塞顿开,确信阳明心学为“孔门嫡传”。舟中受教,成为徐爱矢志弘扬师说的转折点。次年六月中旬,王阳明携徐爱、山阴人蔡希颜、朱守中等弟子及道友数人游历四明山。蔡、朱二位阳明弟子是正德二年夏,王阳明途经杭州因病滞留期间,经徐爱引荐拜入王门,成为继徐爱后早期的阳明弟子。其后,从学王阳明的弟子越来越多,徐爱成为王阳明南中讲学的得力助手。常为同门学子疏通其师学说,畅其要旨。徐爱认为:“学莫要于收放心,涵养省察克治是也。”深得其师学说精义。为联络同志,徐爱编《同志考》,为王门阵营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徐爱是编纂《传习录》的第一人。今本《传习录上》最前一部分收入阳明语录14条,即为徐爱当年所录阳明教言,并取《论语》中“传不习乎”之“传习”二字作为书名。徐爱在《传习录》序言中说:“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此言,明确交代了编辑《传习录》之初衷。同时,为同门继续编纂阳明语录奠定了基础。徐爱有“王门颜子”之誉。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徐爱病逝,终年31岁。时在南赣平乱的王阳明闻徐爱噩耗,哭之心恸,悲痛欲绝,数次撰文悼念,每语辄伤之。从以上记载可知,王门弟子徐爱及门独先,闻道亦早。在团结王门学子,传播阳明心学方面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故黄宗羲在《姚江逸诗》中对此有中肯的评价:“文成之学得曰仁而门人益亲。曰仁之亡,文成有丧子之恸。”

  钱德洪:王阳明晚年弟子的楷模

  钱德洪(1496—1574),名宽,字德洪,为避先世讳,以字行,号绪山,学者称绪山先生。余姚北城人。有意思的是,作为王阳明的晚年同邑高足弟子,钱德洪亦出生于其师降生处“瑞云楼”。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王阳明因奉敕赴京被阻杭州,便上疏归省。次月,归余姚省祖坟。钱德洪因敬仰王阳明的道德文章,久思及门。当时,乡里老学究对王阳明有非议;然而,钱德洪力排众议,禀告尊亲后,亲率侄子大经、应扬及郑寅、俞大本等数位姚籍学子,通过王阳明从侄王正心执贽拜见阳明先生。次日,姚籍弟子夏淳、范引年、吴仁、柴凤、孙应奎、诸阳、徐珊、管州、谷钟秀、黄文焕、周于德、杨珂等凡七十四人,在龙泉山中天阁集体拜入王门。在姚江王门发展史上,钱德洪将众多姚籍学子引入王门为空前绝后之举,标志着余姚自此成为王学重镇。

  钱德洪虽为王阳明的晚年弟子,但深得其师器重,有幸成为侍学弟子。王阳明来往于绍兴、余姚授徒讲学期间,钱德洪侍学在侧,担负起助教的任务。凡有拜入王门者,先由钱德洪等高足弟子疏通其师学说宗旨,然后再由王阳明亲授,时称钱德洪等侍学弟子为“教授师”。钱德洪恪守师门正传,认为其师的“四句教”是“定本,不可移易”。谓“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鬼神只此知之妙用,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与万物只此知之合散,而人只此知之精粹也”。其为学主张“在事物上实心磨炼良知”。钱德洪是阳明心学代表作之一《大学问》的编录者,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名的“天泉证道”“严滩问答”的当事人之一,其对推动阳明心学的深入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受命出征广西前,将越城阳明书院托付于钱德洪等弟子主持,可见其在王阳明心目中的位置。

  钱德洪视王阳明为“父师”,为传承、弘扬师说不余遗力。嘉靖七年(1528),钱德洪赴京试殿试途中闻师病归,与同门山阴人王畿放弃廷试机会,亲迎至严滩。继而闻师讣告,又迎其师灵柩于江西贵溪,扶柩归越。直至嘉靖十一年(1532)钱德洪方中进士,历官至刑部郎中。嘉靖二十年(1541),钱德洪因秉公断郭勋案,遭外戚嫉恨而入狱,效法其师,在狱中学《易》不辍。嘉靖二十三年(1544),钱德洪出狱,被削职为民。于是,其以承宣先师之学为己任,在江浙、宣歙、湖广等地讲论“良知”学说长达30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培养了一大批王学人才,使阳明心学的影响风行天下。

  钱德洪是浙中王门弟子的楷模式人物,其师殁后,承担起编纂王阳明遗著的重任。诸如为完成《阳明先生年谱》的编撰,其呕心沥血,前后历时40余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五月,成谱于江西玉山怀玉书院,主要工作由钱德洪独立承担。此谱备受王门同仁和学术界的推崇,今人所撰的王阳明传记作品大多以此谱为依据。其后,钱德洪又担纲起《王文成公全书》的编辑之责,至明隆庆六年(1572),《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得以刊刻,为后世留下了王阳明的传世之作。近代学者梁启超对此书有高度评价:“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明穆宗即位后,钱德洪官复原职,神宗时又晋一阶,但钱德洪已无意仕途,居家著书立说,为传播师说竭尽全力。可以说,钱德洪对阳明心学的传播弘扬贡献之巨无人出其右。明万历二年(1574)病逝,享年79岁,葬余姚胜归山玉屏峰下。著有《绪山会语》《平濠记》等传世。

  除钱德洪作为姚江王门的领军人物以外,据初步考证姚籍阳明弟子有文献可稽者约40人,其再传弟子则难以计数。当年,中天阁拜王阳明为师的亲传弟子中,影响较大的有胡瀚、孙应奎、闻人诠、范引年、柴凤、徐珊、管州、杨珂等。他们在编刊阳明遗著,建书院传承、弘扬阳明心学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浙中王门的中坚力量。

  王阳明姚籍后学对阳明心学的传承

  从王阳明姚籍后学对姚江学脉流播的贡献看,当推施邦曜、黄宗羲和姚江书院沈国模等诸贤达。

  施邦曜(1585—1644),字尔韬,号四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在福建漳州任知府时,为方便阅读、传播,将《王文成公全书》精编为理学、经济和文章三编,辑成《阳明先生集要》,共十五卷及附录。并对《阳明先生集要》中所辑录的诗文加以点评,为后学指示研读门径。《阳明先生集要》初刻于闽,其为阳明心学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对王学的研究与传播主要反映在其学术史巨著《明儒学案》六十二卷之中,书中所列19个学案中,涉及王学门派之学案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黄宗羲认为:“有明学术,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此语点出了王阳明为明代心学之集大成者。正因为黄宗羲对阳明学的研究、传播贡献卓著,为王学的流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书院的角度看,明末至清代对阳明学的传扬贡献最大的当数“姚江书院”诸贤达,即“四先生”:沈国模、管宗圣、史孝咸和史孝复。继之者为邵廷采、韩孔当、史标和徐景范等。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年间,余姚知县刘长城在龙泉山中天阁旧址上建的“龙山书院”,学崇阳明,蔚成大观。

  浙东姚江旧乡,阳明之精神尚存。黄宗羲在《姚江学案序》中说:“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姚江学派”的形成、发展和传播,源远流长,其影响远播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地区,这与姚籍王门弟子、后学接踵前行、身体力行的坚守密不可分。

  (作者为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